说到惠州府城的老城里有一座梌山,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。梌山,就是现在中山公园那座小山。这不奇怪,因为一来现在已经没有了“梌山”这个地名门牌,二来这个“梌”字也比较生僻,可能不少人都不认识。说起来,在惠州府城的老城里,是有好几座小山的,比如梌山、方山、银岗岭等。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惠州写的一首诗里就写道:“左瞰丰湖右瞰江,三山出没水中央”。这句诗给人感觉像是现在航拍的视觉,但那时没有航拍,所以我觉得他是站在梌山上写的诗。诗人在梌山上面朝北方,向左看是西湖(西湖的原名是丰湖),向右看是东江;然后转身向南看,看到方山、银岗岭和脚下的梌山,都像是在水中央的几座小山一样。
博罗横河花园村的秋枫树(拍摄:君彦)说回梌山。梌山在惠州历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,从隋朝到清朝末年的1400多年来,梌山一直都是惠州的州府所在地,是名副其实的行政中心。梌山的得名是因为以前那里长了很多梌木,但梌木是什么树呢?这个树名现在已经没有了,在网上搜一下,说是楸树或刺木,古代指的是枫树。楸树和刺木我都不认识,在惠州应该是没有的。至于枫树,人们一般指的是枫香树,它是蕈树科枫香树属的乔木,叶子一般是三瓣或五瓣的,到了秋冬季节寒潮来临之后,叶子会变成红色,很好看,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。
近日,在一个交流群里,朋友君彦兄发了一张在博罗横河花园村拍的一棵500多年树龄的老秋枫树的照片,何志成老师说:这种秋枫,在惠州梌山古时多此树,故称“梌山”,还以为在惠州已经绝种了呢!原来,梌山上的梌木又有说法是秋枫树。秋枫,是叶下珠科秋枫属的乔木,也叫重阳木,其实,秋枫在惠州一带很常见,市区有的道路还用它作为绿化树,只是秋枫树形比较普通,不像枫香树那样会变成红色,没那么引人注目。秋枫的寿命很长,惠州乡间多有几百年树龄的秋枫树,比如龙门地派渡头村有600多年树龄的秋枫、博罗横河花园村有500多年树龄的秋枫,都是国家一级古树名木。
惠州中山北路的秋枫树惠州古代梌山上“梌木”到底是什么树?由于资料欠缺,现在已经很难具体了解了,但不外乎是枫香和秋枫这两种。现在中山公园上树木葱茏,但已经没有枫香或秋枫树,现在靠望野亭那边有几棵老榕树,靠图书馆这边则多樟树和白兰树。巧合的是,在梌山半山腰的中山北路原城区政府的对面,就有一棵秋枫树,看树龄不短了,起码有六十年以上。中山北路的行道树是石栗,唯独那里有一棵秋枫树,不知是野生的还是有人无意中种下的。莫非它在偷偷地告诉人们,这就是古代梌山上的“梌木”吗?
说到中山公园上的树木,又让我想起了我当年在中山公园的母校里的树木来。原来中山公园东面靠江边一侧,是惠州市第四中学,上世纪80年代初期,我曾在那读了三年初中。记得当时四中校园内有一棵古老的榕树,盘根错节,我认为是惠州城区内最老的树木,我们那时拍毕业照,都在这棵老榕树前面拍。可惜的是它后来枯死了,而四中也搬离了中山公园。老四中的位置,大概是宋代的“太守东堂”,那里曾经有过一棵有名的“将军荔”,苏东坡就在那里品尝了岭南佳果荔枝,写下了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千古名句来。想想九百多年后,能够在苏东坡待过、写过名篇的地方读书,那也是一件荣幸的事呢。
合影背后就是原四中的老榕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