璎珞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,

在唐代,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,

用珍珠、宝石和金银贵金属等串联制成,

以彰显华贵,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饰品。

在敦煌壁画中出现的唐代贵妇人形象,

多是佩戴各类璎珞,华美非凡。

璎珞的奢华性质决定了

它在平民阶层中并未广泛流行。

无论在壁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,

佩戴这种饰品的都是上层社会的贵族。

想一想也是,

璎珞这种珠翠环绕、镶金佩玉的风格

的确不适合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。

《红楼梦》里一开头写宝玉出场时,

就都戴着只"金螭璎珞圈"。

璎珞上自然是挂着他的寄名锁和"通灵宝玉",

宝钗也有一个金璎珞圈,

所缀金锁上是"不离不弃,

芳龄永继"的吉谶,

可有三生石前的旧因缘恒于宝玉心间,

金玉良缘到底还是成了"美中不足"。

不仅宝玉和宝钗有,

王熙凤也都有。

《红楼梦》第三回王熙凤出场时:

“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。

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,

彩绣辉煌,恍若神妃仙子,

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,

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,

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。”

“璎珞”屡屡见于《红楼梦》,

由此看来,璎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佩饰。

璎珞可以分为项圈式和披挂式两种。

项圈式璎珞以项圈为主体,

坠饰比较简单,项圈上雕以花卉纹饰,

普遍较短,又称“短璎珞”,

它流传到明清时期,

其坠饰多搭配长命锁、如意、护身符等吉祥物,

又叫璎珞圈。

披挂式璎珞形制更长,

款式也更为多样化,多被当成舞蹈饰品。

“拥霞裾琼佩,真珠璎珞”

随着时间变迁,璎珞形制虽有所变,

但魔力仍存。

这种雍容华贵的珠宝在当今社会已经少有人佩戴,

也不再是彰显身份的象征,

更多的成为一种艺术品。

璎珞,带着浓浓古意与美好寓意,

用它的流光溢彩,

为我们讲述那段历史的繁华。

—— 完 ——

本图文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。如触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络,我们会及时删除,谢谢。

“璎珞”是个什么东东?(上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